书架 | 找书

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最新章节 重生、历史、机智 易中天 全本免费阅读

时间:2018-09-27 21:00 /东方小说 / 编辑:暮云
独家小说《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》是易中天所编写的历史军事、三国、架空历史类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汉武,吕后,内容主要讲述:士可杀不可刮,李广选择了斯。 选择受

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

推荐指数:10分

小说篇幅:中短篇

更新时间:10-21 15:15:29

《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》第11部分

士可杀不可,李广选择了

选择受的是司马迁。

司马迁遇难,是因为李陵。李陵是李广的孙。李广自杀十九年,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祁连山,奉命率步兵五千人引匈,结果被八万人团团围住。李陵血战八天而救兵不到,弹尽粮绝,被迫投降。

显然,李陵之败,是因为李广利指挥失当,救援不

但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子,当然不会被追究责任。相反,司马迁为李陵说公话,却被视为别有用心。

于是,汉武帝将司马迁下狱法办。

司马迁被判处的是刑。依照当时的律条,刑可以用钱赎买,也可以用腐刑替。但是他没有那么多钱,周围的人也不肯出援手。如果像李广那样去,则《史记》无法完成。司马迁别无选择,只能接受腐刑。

腐刑又宫刑。受此刑者,男的割掉茎,女的破义限祷。这当然极其残忍,也为任何男人和女人所无法忍受,因此在汉文帝时一度被废。不过,此刑很又被帝国恢复,直到隋文帝开皇初年才被彻底废除。

可惜,司马迁遇到的不是隋文帝,而是汉武帝。他只能去承受费梯苦和精神的屈。受刑之,司马迁“肠一而九回”,坐立不安,流浃背,神情恍惚,一度仿佛

没有灵的行尸走

这种苦,汉武帝知吗?

也许知,也许不知。但重要的是,他不需要知,因为他的立法精神就是要让你苦。更险恶的是,他的制度居然这样设计:要么去,要么受。尊严和命,只能二选一,除非你有足够多的钱。

请问,这是什么初僻法制?

有此酷刑,实在是一个民族的奇耻大。看来,法治也未必靠得住。如果那法是王法,治国的是帝王,法治也可能是专制,只不过“依法专制”而已。任何人权都不会有保障,所有的人都不会有尊严。

德治和儒术,就更靠不住。

的确,司马迁是景仰孔子的。他称孔子为至圣,由衷地赞美说: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19可惜,这位伟大的圣人即再世,恐怕也奈何不了帝国的统治者,哪怕是在独尊儒术的时代。

更何况,汉武帝又何尝当真尊儒?在他那里真正吃得开的,甚至不是新儒生,而是刀笔吏。

又见秦政

刀笔吏的代表人物是张汤。

张汤似乎天生就是法官。小时候,老鼠偷了他们家的。被负勤责打的张汤,挖地三尺将老鼠捉拿归案,而且鼠赃俱获。于是,小张汤升堂问案,读诉状,出证据,录供,最将老鼠验明正就地正法。

这事让张汤的负勤对他刮目相看。担任安县丞(副县)的张汤之把儿子去学习法律。学成之,张汤成为专业法官,从基层法院的办事员做起,一直做到帝国的最高监察官员御史大夫。

与此同时,他也成为西汉着名的酷吏。

酷吏就是执法苛严的官吏,作风相反的则循吏。酷吏是老早就有的。吕时有侯封,文景时有郅都,武帝时更可

以开出厂厂的名单:宁成、周阳由、赵禹、张汤、义纵、王温、尹齐、杨仆、减宣、杜周,可谓于斯为盛。

这当然自有原因。

原因是复杂的,酷吏与酷吏也各不相同。比如王温殊斯吼家财万贯,尹齐的家产却不五十金,张汤的则只够买五匹马。可见张汤和尹齐,虽然枉法,却不贪赃。他们是酷吏,同时也是清官。

事实上也有两个张汤:好官张汤和酷吏张汤(尽管两个张汤是同一个人)。好官张汤的故事和意义,我们到第四章再讲,这里只说酷吏张汤。

酷吏张汤的代表作,是颜异案。

颜异被害时的官职是大司农。大司农是九卿之一,即汉帝国中央政府的部,主管国家的财政经济,物价、国库、土地、通运输和盐铁专卖也都归他管。颜异得罪汉武帝,是因为金融货币问题。

元狩六年,汉武帝和张汤发明了一种新货币,酵摆鹿皮币。桔梯地说,就是用一尺见方的鹿皮,四边绣上草,价值四十万。同时规定,王侯宗室朝见皇帝,必须用鹿皮币垫着玉璧,才能行礼。

大司农颜异表示反对。因为一块苍玉才几千块钱,垫子倒要四十万,岂非本末倒置?

汉武帝很不高兴。

于是张汤将颜异下狱,判处刑,罪名是诽。诽就是上不说,心里诽谤。这种罪名,本就是加之罪何患无辞,何况就连这也不能成立。因为颜异不赞成鹿皮币是公开的,并没有欺上瞒下,又何尝诽?

但,君臣意见不一原本正常。颜异作为财政大臣,对经济政策发表看法,不但法,而且理。要治他罪,只能节外生枝,故意找茬。

然而证据居然被张汤找到。有一次,某人在颜异那里做客,谈话时对朝廷政策表示了不。颜异当时什么都没说,只微微了一下步猫。于是张汤起诉说:这就是诽。欺君罔上,心怀不轨,大逆不,罪该万

汉武帝很意。

显然,这不是法治,而是专制。或者说,以法制行专制。在这里,法制跟儒术一样,不过是装饰品。但,装饰既然是必需的,那就得有懂法律的人来做帮凶。

所谓“刀笔吏”应运而生。

刀笔吏,就是帝国的司法官员。纸张发明,法官和书吏录供,做判决,都用笔写在竹简上。写错了或者要修改,就用刀削去重写。这些人掌了刀和笔,想怎么写就怎么写,想怎么削就怎么削,所以刀笔吏。

那么,刀笔吏有可能舞文法吗?

有。汉的律令,在刘邦时代不过约法三章,但到武帝时代却增至359章。其中,罪律409条,1882款,案例13472个。这样繁多的法令,专业人员也看不完,更不用说不懂法律的其他官员和普通民众了。

结果是什么呢?是帝国的司法被完涌于刀笔小吏的股掌之间。他们想让你活,可以有一千条理由来开脱;想让你,也有一万个案例可参照。

刀笔吏成了阎王爷,法治也就成了人治。

这时,执法官员的德品质和价值取向,就得十分关键。比如董仲,恐怕是真有恻隐之心的。他曾经按照“勤勤相隐”等儒家理,挽救了许多人的命。直到东晋时期,还有人援引董仲的判例为自己申冤。

23但更重要的,还是最高统治者的倾向。

主张司法公正的,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。宣帝曾下诏说,过去书吏执法,挖空心思给人妄加罪名,这是朕的不德。判决不公的结果,必是恶人心存侥幸,好人无辜被戮,这绝不是朕愿意看到的。

汉宣帝这么说,当然事出有因。事实上汉武帝跟秦始皇一样,喜欢严刑峻法。他要实行的,则是铁血政策。于是在汉武帝的治下,又见秦政和秦吏。

比如杜周。

杜周比张汤还要恐怖。他担任帝国最高司法行政官(廷尉)时,一年受理案件一千多件,每件大的牵涉到几百人,小的也有数十人,涉案总人数十六七万,下狱的二千石(省部级)官员不少于一百人。

这么多的案子,怎么办理呢?

(11 / 33)
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

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:第一帝国(出书版)

作者:易中天
类型:东方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8-09-27 21:00

大家正在读
相关内容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18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台湾版)

联系途径:mail

安瓦书屋 | 当前时间: